發發牢騷促進心靈和諧,吐吐苦水有益身體健康

洋甘菊,陽光和煦的外表,帶給人溫暖的感覺,但有著偽裝
岩玫瑰,犧牲奉獻的渴望,溫柔的包容接納,甚至愛上你的脆弱
花梨木,緩和平靜卻感覺遙遠,虧待了它所蘊含的巴西激情,唉~桃花還在遠方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大一歷史課代表作

話說我這個東西可是得到全班最高分呢
一生的榮光大概在此課就耗盡了o_o"

唯有維繫多元才有一統的可能

究竟是什麼因素維持帝國的一統?而帝國的統一是不是必然的呢?假使是必然的,又是在什麼環境下產生出這個必然性?
一統有沒有其必然性?在Benjamin I.Schwartz中國人的世界觀中提到「中國鄰近週邊地區並未出現任何普遍王權來向中國挑戰」(中國人的世界觀 P5),在文化發展的初期黃河流域的中國文化比之週邊地區發展的更加迅速,於是當夏朝建立時並無其他強勢文化與其競爭,據史記記載「天下」這個字詞在當時就已成形,黃河地區為一個國家的觀念應已產生,而在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時代,當時的知識分子無一沒有未來將會統一的觀點,各諸侯也是以征服「天下」為目標,而人民即使語言文字有所不同,仍有著華夏子民的觀念連係著。
上述的仍不足以支持統一的必然性,因為無論如何,在春秋戰國的分裂,已經使得各地區的文化發展有相當的差異,但是秦帝國的誕生讓一切有了可能,度量衡、文字等等的統一,使得在制度上有了相同的制定,而強勢的鐵腕作風也讓統一初期人們反抗的心態逐漸消弱。這種做法只能使得外部條件統一,無法使人們的想法觀念有著相同看法,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補充了秦的不足,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思想、價值觀使得中華文化就此確立。到此可以確立統一是有其必然性的。
既然統一的出現是必然的,那麼是否代表帝國的存在必為永久?中國歷史中不斷交替的朝代替這個問題做了回應,答案是否定的。一個帝國的建立與如何持續統治,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建立帝國也許只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就能成功,但統治就不盡然是。中國地廣物博,在這片土地上有著相當豐富的地形地貌,而各地的氣候也不盡相同,不同地區所擁有的資源也有著差異,在這種環境條件之下,在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後為了因應環境,人們各自發展出他們自己特有的生活習慣,區域的差異隨著歲月的累積而變的越來越大,而統治者該如何面對其差異做出適當的處理,將是如何維持大一統局面的關鍵。
以台灣這塊小地方來說南北差異已經可以明顯看出,何況是廣大的中國其各個區域的不同性是難以想像的,費正清指出「乾燥的華北小麥小米區和潮濕的華南稻米生產區。兩個區域的降雨量、土壤、氣溫、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費正清論中國-緒論P7)。首先面對的是地理環境的不同,在一統的帝國裡地理差異代表著交通往來的不便,使得訊息的交流產生困難,從秦漢時因應崎嶇山地修築棧道官道,到隋唐開鑿運河貫通南北方河流,朝代君王隨著疆域的擴大,都面對由地形對帝國穩定所提出的挑戰並致力克服,而不光是交通方面,地理環境與氣候的結合也產生了多貌的生活型態差異,如上述所提麥作區跟稻作區孕育出的文化,北方農作隨著人口增加糧食供應逐漸吃緊,無法多期耕作下,假使氣候一不穩就會產生飢荒,加上寒冬使生存更為艱難,北方人在這種環境下便以一種豁達豪邁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南方溫暖溼熱二稻區使稻米不虞匱乏,比北方人更多出時間來思考,古云「江南多才子」文人墨客使南方比北方多了些書卷味。其實差異性,隔著一座山也許就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何況中國之大人口之多呢?差異有多豐可見一斑。還有另一個造成多元不可忽視的因子--「資源」,配合不同的地形氣候生活方式造就不同的經濟型態,當然可利用資源的分布不可能平均的散佈在各區域,貧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而這正是如何維繫一個一統帝國得相當注意的,歷史裡不乏因為貧窮而引起內部動亂的時代,地理、氣候、生活、經濟資源這四者可以個別來看,但彼此之間的環環相扣相當明顯。
中國各地區的差異性是如此多樣,以西方的觀點來看即使分裂成許多小國並不意外,而實際上的確有過分裂之時,但事實證明最終還是回歸一統的局面,為什麼?光前文所述的「一統的必然性」在各地區長時間演變的差異挑戰下似乎還不足以支撐千年之久。當秦帝國建立時,秦始皇實施了郡縣制度,國史概要中提到「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化體制。」(國史概要P88)當初採用主要目的為集權中央勿使周朝末期春秋戰國的時代再現,它的確做到了,而到漢武帝時也以郡縣制度作為集權的工具,但因郡縣已增為一百多個,中央無力管所有的事再設刺史來監督後,各地方都有了更多自治的權力,其實一個郡縣涵蓋哪些區域,多以地理環境來做分野,而地方政府的權力產生使得面對各項差異時可以有彈性的各自拿捏應對,再未來郡縣越分越多越細以及各級政府的產生時,即使區域發展各有不同,也能調整好統治的態度,而經由交通的往來人們也漸熟知其他地區人是怎麼生活,生活型態與自己是有差異的,無形間本來呈現多元面貌的各區域被聯繫起來,雖然我們不能斷言郡縣制度對於維繫多元文化起了完全的作用,但有著一定影響力是可以確定的。
之前提到中國也有分裂的時候,再一個理想的狀態下中國朝代更替應該不至於出現分裂的局面,我們可以觀察到,絕大多數分裂的時代其原因是「外族入侵」,中國人自古承襲的觀念裡,蠻夷是與我華夏子民是決不相同的,整個中土是一個農耕社會,再加上儒家思想廣植人心,差異之中還是有共通點,至於外族或許能找到的只剩「還是個人」這個看法了,加上以高水平文化自傲的心態,在外族入侵甚至成為統治者時,可以想見文化衝突有多麼巨大。外族統治初期相當注重保留自我文化,甚至以威脅利誘的手段強迫百姓接受自己的文化,人民抗爭是必然的,而許多外族建立的國家就因此內耗招致滅亡,那麼那些留存的國家呢?我們可以由歷史上發現,能夠壯大的國家,他們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中國的思想文化,我們可以說較高水平的農耕文化同化水平較低的游牧文化,但事實上中國文化不也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嗎?在外族君主的政策推動下,中原文化與異族文化雖然困難但也漸漸地咬合在一起,也是這樣多元文化的維繫才造就出強盛的帝國。
唯有維繫多元才有一統的可能,以中國來說,之所以能有一統的局面,就是因為中國一直不斷的在包容眾多不同的文化,即使今天大陸上的其他民族我們仍是以並存的方式對待,每個時期都在維繫多元的環境,也許會被同化,但也是成為文化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中國一統就是在這一個個環節中串聯、擴大。
時至今日,中華文化已經不像以前那般強勢,而人對於文化的認同感也逐漸模糊,不可否認的許多舊有文化被捨棄,取而代之的是國際的共通文化,地球村的形成其實消弱了許多中華固有思想,也許中華文化正被同化中,但我相信我們的主體性不會消失,消除過多的枝葉想必能使枝幹越長越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