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跟K聊天時,提到見賢思齊這件事。
我說「我不太做見賢思齊這件事,我比較常做見不賢而內自省」,
K說「都要」,
因為要用MSN說清楚我的觀點很難,
所以我跟他說,我會為此寫篇文章。
見賢思齊的意思是見到賢能的人要去效法他,
以現代的話語來說,
就是看見別人好的部份,我們要去師法他讓自己更好。
以我跟K提到這件事時所說的東西來舉例,
去健身房健身,看見別人的好身材,要去學習對方,
讓自己也能有好身材。
但我有個問題是,究竟賢能(好的部分)是誰決定的?
「見賢思齊」這個概念,我覺得是一種現代的觀點,
裡面其實是包含著「賢能是種普世價值」的預設,
有一種客觀的評判標準,能夠去決定什麼是好的,
然後我們要去學習這些,讓自己也能成為更好的人。
而我之所以不去做「見賢思齊」,就是因為我不認同這樣的現代觀點,
看待「賢能」,我是以一種後現代的方式去思考。
「好」是由個人透過自己主觀的世界來做決定的,
而不該是必然依循著某種普世的評判標準。
比如說職業好了,醫師是種普遍來說令人稱羨的行業,
但對我來說「醫師」是否是個好職業,
應該是取決於我自己的認定,而不是父母來決定,
更不應該是社會風氣來決定。
這種自決的精神,對我來說是種已經融入我存在的核心價值,
任何的評價如果不經過自決就沒有太大意義,
而很重要的一點是,我所能決定的事情就只有自己而已。
凝聚以上三點,所造成的態度就是「別人身材很好,干我屁事」,
當時跟K談時我就說了這句。
別人身材很好是屬於那個人擁有的評價,不是關於我的,
所以「別人身材很好」不需要經過我的自決機制,
相對的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沒有意義了。
回到「見賢思齊」這件事,我的態度是來自於,
當對方表現的很好很棒時,我會很為對方感到高興,
但這終究與我無關,他的好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
這種態度的好處是我很少去羨慕別人,
與優秀的人相處也比較不會感到相形見穢,
或是用別人的價值觀來評論自己。
而壞處則在於,我無法透過外力來得到,
讓自己更好,去追求卓越的能量。
驅使我的動力,必須是來自自己內心的力量,
而無法是外在的東西。
這其實是很辛苦的事情,因為我是個內心變動不定的人,
為了維持驅動力,我就要跟上自己變化的角度,
時時刻刻的維持對自己的了解。
我的心像是吹著許多風,了解風的走向然後因應風的變化,
才能夠乘著風到達我想去的地方。
再來是我常做的「見不賢而內自省」,
這句話同樣的包含著現代觀點,
隱含有某種客觀的方式能去決定什麼才是壞。
是的,我常做就是代表我接受這樣的現代觀點。
對「好」採取後現代,對「壞」採取現在,
乍看之下似乎有點矛盾跟不一致,
但其實並沒有,因為好與壞,在我的觀點裡是兩碼子事。
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壞」很多時候不只是自己的事。
在社會上生存,人要面對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在這互動過程中好的部份通常不會影響到旁人,
但是壞的部分卻會。
打個比方,室友成績很好不見得會影響你,讓你開始奮發讀書,
但是室友大聲喧嘩的習性,可能會影響你,讓你無法好好入眠。
所以壞的部分,我覺得很多時候會需要參考別人的觀感,
如果只用自己主觀的方式來看待的話,
我想那就太過陷入自己的世界了,這樣會無法與人產生良好互動的。
雖然我是個重視自我的人,但與其他人共存對我來說也同樣重要,
特別是那,我所等待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